假如

假如


假如你能作夢──而不成為夢的奴隸;
假如你能思考──而不是以思考為目的;
假如你能面對勝利和慘敗,而把這兩個騙子一視同仁;


英國詩人與散文作家吉卜林 ( 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 也有人譯為吉卜齡,或吉百齡) 在 1895 年寫過一首詩「假如」 (IF—)。

吉卜林在 1907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英語作家,也是至今最年輕的文學獎得主。

出生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地環境的吉卜林,作品中因帶有濃厚的帝國主義與種族主義色彩而常有所爭議。
2007 年還曾有一部電影 My Boy Jack 描寫了他一心寄望兒子為大英帝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為國捐軀的故事。

老實說,表面上「假如」似乎是勉勵他兒子的詩作,但仔細推敲也有一絲類似的氣息。
不過撇開這一點,這首詩的寓意仍然十分耐人尋味。
網路上可以輕易查到中文翻譯,不過建議可以看看原文更有意思。

其中

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ors just the same


還被刻在溫布敦 (Wimbledon) 球場入口的牆上,守護著這舉世聞名的球賽。

我節錄的這一段:

If you can dream—and not make dreams your master;
If you can think—and not make thoughts your aim,
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ers just the same;
If you can bear to hear the truth you’ve spoken
Twisted by knaves to make a trap for fools,
Or watch the things you gave your life to, broken,
And stoop and build ’em up with worn-out tools;


就獻給這天畢業的同學吧。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Post a Comment

Mei-ling said...

真是首好詩!

黃老師最近是打算拿文學博士嗎?文藝氣息好濃,令

我這文學院的汗顏。

CT said...

只是做了一些 Google Research 罷了......
沒那麼厲害!